性别差异造就了患病风险的差异?为何男性/女性更容易患某种疾病?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男女性两性差异或许决定了其更容易患某些类型的疾病,比如研究人员就发现,男性更容易患流感,而女性则更容易患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症;本文中,小编就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享给各位!

【1】JAMA Oncology:警惕!携带BRCA突变会显著增大男性多种癌症风险!

doi:10.1001/jamaoncol.2018.0271

根据一项最新发表在《JAMA Oncology》上的研究,携带BRCA突变的男性患癌症——尤其是前列腺癌、黑素瘤、胰腺癌、乳腺癌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来自以色列拉宾医疗中心的Roy Mano博士及其同事在2014年2月-2017年2月间评估了196名携带BRCA(117例BRCA1、79例BRCA2)突变的男性。通过使用事先准备好的方案,他们对40岁以上的病人进行了前列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和皮肤癌进行了筛查。

【2】Sci Signal:为何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原来是雌激素受体在作怪!

doi:10.1126/scisignal.aap9415

女性或许更易于患上自身免疫疾病,而且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很有可能也会影响其自身的免疫系统健康;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 Signaling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图尔库大学和乔治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报道了与自身免疫疾病发生过程中参与雌激素受体功能发挥相关的新发现。

诸如多发性硬化症、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率在女性人群中远高于男性人群,女性机体中雌激素的分泌能够诱发这些疾病的病理学表现。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就通过联合研究发现激素对自身免疫疾病的影响由来已久。

雌激素主要能通过其受体ERα来对细胞施加影响,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对小鼠进行工程化改造,使得小鼠机体的T细胞中能够特异性地检出ERα蛋白,研究者Zhi Chen说道,本文研究的重要之处,即在患有人类炎性肠病的小鼠模型机体中,从ERα缺陷的小鼠机体中转移原始的T辅助细胞或许能帮助小鼠抵御结肠炎。

【3】PNAS:震惊!从出生开始,男性就更容易挂!而女性更容易存活下来!

doi:10.1073/pnas.1701535115

目前研究都表明女性比男性更长寿。而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女婴更可能在饥荒、流行病及其他不幸的情况下存活下来,因此这种优势可能很早就有了。

研究人员认为尽管在婴儿期性行为差异很小,但是女性在婴儿期就有这个优势的事实表明生物学至少部分地决定了女性这种长寿这种优势。

“我们的结果为揭示生存期上的性别差异带来了一些曙光。”该研究领导者南丹麦大学的Virginia Zarulli和杜克大学James Vaupel说道。

【4】Nature 子刊:压力真的会传染,男性更容易受影响

压力也会传染?这可不是在开玩笑。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子刊《Nature Neuroscience》上,来自卡尔加里大学(University of Calgary)医学院 Hotchkiss 脑研究所的一支团队发现在小鼠里,一只处于应激反应下的小鼠,会让同居小鼠出现同样的反应。这甚至会引起大脑结构的变化。

与压力应激相关的大脑变化和许多精神疾病有关,这包括了 PTSD、焦虑、以及抑郁,”该研究的通讯作者 Jaideep Bains 教授说道:“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压力和情绪具有‘传染性’,但这对大脑会有什么后果,则依旧不为人知。”

于是,研究人员们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首先,他们将小鼠按性别分类,同性别的几只小鼠于实验前1-2天饲养于同一屋檐下。随后,他们将其中的一只放在压力环境中,每30秒对它们的足部进行2秒的微弱电击,持续5分钟,再将它们放置回同伴身边。半小时后,他们对小鼠大脑中的CRH神经元等控制大脑应激反应的特定细胞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经过电击的小鼠,还是它的室友,这些神经元的突触都得到了短期的增强,表明对应激有了反应。

【5】男女差异大揭秘!为何男性更易患流感?而女性则更易患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症?

新闻阅读Man flu is real, but women get more autoimmune diseases and allergies

我们都知道,性激素会驱动男性和女性表现出不同的特性,比如女性的乳房增大、臀部变宽;男性肌肉量增加、毛发生长迅速等;但如今研究人员发现激素还会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明显的影响,而且会帮助机体嵌入一种特殊机制来帮助抵御和保护机体抵御多种疾病的发生。

有研究表明,这或许存在一定的进化学依据,物种的生存意味着男性更容易被病毒入侵感染,但女性机体反应性较强的免疫系统却会让其对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症变得敏感。

相比女性而言,男性死于感染性疾病的数量明显高于前者;比如,男性因结核病死亡的可能性是女性的1.5倍,感染EB病毒后因霍奇金淋巴瘤死亡的可能性是女性的2倍;而且感染HPV后患癌死亡的可能性是女性的5倍。这是因为女性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对外来入侵者产生一种强烈的免疫反应,尤其是病毒。

【6】BMJ:“男性更易患流感”这种说法或许是正确的!

doi:10.1136/bmj.j5560

最近,一项发表在国际杂志The BMJ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备受争议的“男性更易患流感”(man flu)现象或许存在一定的原因。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就调查了男性更易患流感的说法是否属实,经历感冒或类似小疾病的男性或许总被认为会夸大疾病症状的严重程度。

尽管病毒性呼吸道疾病具有普遍的高发生率和流行率,但目前并没有科学报道来阐明这种 “男性易患流感”的说法是适当的还是准确的。研究人员Kyle Sue就想通过研究来确定是否相比女性而言,男性会真的会经历更为严重的流感症状,以及这种现象是否存在一定的进化学依据。

研究人员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发现了一些证据,即相比同年龄组的女性而言,成年男性接受住院治疗的风险更高,而且其与流感相关的死亡率更高,而这与个体的潜在疾病并没有关联。对于很多急性呼吸系统疾病而言,男性或许更容易引发并发症,从而表现出较高的死亡率;而有些证据则支持男性相比女性而言更易于遭受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的折磨,这或许归咎于男性机体的免疫系统并不够强大。

【7】JAHA:小心!女性心脏病后死亡风险更大!

doi:10.1161/JAHA.117.007123

根据一项最新研究,如果英国女性在心脏病发作之后和男性一样进行简单治疗,那么每年会有更少的女性因此而死亡。

英国利兹大学和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科学家使用大量来自瑞典在线心脏病登记表(SWEDEHEART)的数据,分析了2013年12月之前10年中遭受心脏病的180368名病人的预后结果。

通过扣除人群的预期死亡人数,研究人员发现心脏病后一年内女性的死亡率竟然比男性高3倍。

尽管该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瑞典,但是研究人员相信英国女性的情况可能比瑞典更糟糕,因为瑞典是全世界心脏病致死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8】Stem Cell Rep:震惊!经常饮酒能杀死成年个体大脑中的新生细胞,女性更容易受危害!

doi:10.1016/j.stemcr.2017.10.007

来自德克萨斯州大学医学部的研究者们最近发现,酒精能杀死成年小鼠大脑中的干细胞。因为大脑干细胞能产生新的神经细胞,并对保持正常的认知功能非常重要,因此这项研究或能为慢性酒精中毒的防治打开了一扇大门。

研究者们还发现,在成年小鼠关键大脑区域的大脑干细胞对酒精暴露的反应不同。他们首次表明,这些变化在女性和男性中是不同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tem Cell Reports上。

慢性酒精滥用可导致很多大脑损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科学家们曾经相信,成年个体大脑中的神经细胞数量在生命初期就确定了,治疗酒精诱导的大脑损伤的最佳方法是保护那些仍然存活的神经细胞。

【9】关注骨骼健康!男性和女性在不同年龄段骨质流失程度不同!

新闻阅读:Both men and women need strong bones, but their skeletons grow differently across ages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老化疾病,患者的骨头往往会变脆,从而无形中增加了患者骨折的风险,而且骨质疏松症常被认为是一种女性疾病,因为相比男性而言,很多女性往往会出现骨质疏松症。据估计,23%的50岁以上澳大利亚女性都患有骨质疏松症,而男性仅为6%。

然而,对7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进行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断及高风险因素评估,比如父母骨折的历史、特定用药情况或生活方式等,研究者发现,在未来10年里7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出现髋部骨折的风险均较高,而且风险类似。男性的风险为43%,女性则为47%,然而髋部骨折的在女性中较为普遍,而男性则因髋部骨折引发的死亡风险较高,究其原因研究人员不得而知。

【10】维生素D预防结直肠癌提供新参考 女性相比男性更明显

近日,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JNCI)》发布了一篇论文报告,美国癌症协会、哈佛大学、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以及全球其他20余家医疗机构的医学科学家们,基于超万人大样本数据提示,人体内循环维生素D水平与结直肠癌风险呈负相关性。

女性体内维生素D水平升高,结直肠风险显着降低,男性维生素D水平升高,结直肠癌风险呈现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显着性。

预防结直肠癌风险最理想的维生素D水平在75-100nmol/L,略高于美国IOM指南推荐维持骨骼健康达标的维生素D水平。

众所周知,维生素D具有维持骨骼健康的作用。而维生素D对于预防癌症方面,科学家推测其可能通过与细胞生长和调节有关的多种途径,来降低结直肠癌的风险。然而,现有这方面关联性,尚未获得一致性的相关证据。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建站ABC 建站ABC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