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行业报道 >> 英国国家医疗体系原高管:改革如何变中求稳
详细内容

英国国家医疗体系原高管:改革如何变中求稳

全球各国医疗体系的发展脉络不同,渊源特色各异。例如英国的“全民免费医疗体系”、美国的“医疗医药医保三方制衡”的医疗体系、法国的“诊所+医院”医疗体系等等。在世界诸国中,中国医疗体系的当下位置和发展阶段处于何处?在经济已然成熟的发达国家中,医疗体系改革为何又再次发动,改革如何在变中求稳?近日,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 下称NHS)的两名前高管─英国英格兰地区NHS原首席执行官、毕马威医疗行业特聘专家David Nicholson,和曾任英格兰地区NHS系统管理总监的毕马威全球医疗行业主席Mark Britnell,接受了财新记者的专访。并就中国医疗体系的运行现况,和英国逐步完善其国家医疗体系的历史经验,及其因应社会经济情势变化加以改革、穿越“阵痛期”的历程进行了对比评价。
英国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建立于1948年,主要由公立医疗机构组成,服务范围包括以社区为主的基层医疗服务和医院提供的专科门诊、手术治疗等服务。与之相应,NHS体系内的医生大致可分为家庭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两大类。

NHS体系建立至今,在国际间颇受好评。但前英国英格兰地区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首席执行官、毕马威医疗行业特聘专家David Nicholson爵士告诉财新记者,随着患者需求的增加和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英国的NHS体系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据David Nicholson介绍,NHS体系历经60余年的发展,始终维持着保证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平等性、按需服务,以及由国家税收支付等原则,并围绕这些原则做了一系列制度设计。
以医生的薪酬制度为例,NHS体系根据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服务特点,设计了两种薪酬制度。其中,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一线诊疗的全科医生,其薪水的三分之二来自于所有签约患者预付的收入,即人头税。另外三分之一,则与其提供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效果有关。

对专科医生来说,其与政府公立医院签订的工作合同,共由10个部分组成,包括工资以及相关的临床、教学和科研目标等。在保证完成自己在公立医院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专科医生能够在NHS体系外的医疗机构执业,获取额外收入。

相对于专科医生,NHS体系内的全科医生具有更强的自主性,有自主经营的权利。而且,全科医生的年平均薪水还略高于专科医生。在David Nicholson看来,这是为满足患者需求所做的制度平衡,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医生为社区患者服务,把病人留在社区,降低整个国家的医疗成本。但尽管如此,近年来,英国许多医生、患者、学者对NHS体系表达了越来越多的不满─包括全科医生的工作量不断上升、薪资却未见上涨,预约就诊与逐级转诊机制耗时冗长等问题,益发成为引起不满的主要矛盾。

2015年5月18日,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到2020年,英国医疗服务将从一周5天改为一周7天,实现每周7天不停歇的全民医疗服务体系,确保病人能随时随地就诊。但随后此举又引起争议,多名实习医生走上英国街头,高举横幅,抗议政府提出的“七天医疗”计划。

更早之前, 2015年2月发布的欧洲健康消费指数(ECHI)更显示,英国在37个欧洲国家保健体系的排名中跌至第14名。而医护人员玩忽职守导致患者受伤甚至死亡等丑闻,近年来也频频被英国媒体曝光。David Nicholson坦言,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医疗体系是完美的,即便是NHS体系,也需要面对如何解决医疗资源供不应求、老龄化日益加剧、医疗费用不断增加等问题,而这也正是NHS体系不断改革的原因。
有限度地引入市场力量

在担任英国英格兰地区的NHS体系首席执行官期间,David Nicholson曾发起一项意在控制NHS经费开支的改革,被外界称为“Nicholson挑战”。该项改革的目标,是让NHS体系在2011年到2014年间提高效率,节省200亿英镑的开支。最终,“Nicholson挑战”为NHS体系节省了187亿英镑的开支,但也使NHS体系内的部分公立医院出现了债务危机。对此,David Nicholson直言,很多人认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就一定要花更多的钱,但“Nicholson挑战”就是试图在减少成本的同时,继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他称,一些公立医院之所以会出现财政赤字,是因为它们无法有效提升效率,不能适应压缩成本的形势。提出节省200亿英镑的这一目标后,David Nicholson主要推进了三项措施,一是减少行政监管体系内的浪费,这为NHS体系节省了约50亿英镑的开支;二是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提高医院的服务效率,节省资源;三是注重提供服务的方式,让病人在合适的地方就诊,“该去急诊室的去急诊室,该去社区中心的去社区中心”。此外,“Nicholson挑战”还借助了私有资本的力量,设立私营治疗中心,由政府向其购买服务,引进市场竞争。但这也成为NHS体系近年来,倍受争议的改革动作之一。
David Nicholson指出,上世纪90年代末期,很多病人会抱怨在NHS体系看病的等候时间过长。为此,NHS体系提出病人可以选择去NHS体系之外的私立医疗机构就诊,而NHS体系则将支付固定的费用。目前,有将近13%的英国患者会选择去私立医疗机构看病。
在医院建设方面,NHS体系也曾引入私有资本。上世纪末,英国有近一半的医院都兴建于1948年之前,设施陈旧等问题普遍。但战后的英国政府难以拿出大规模资金建设新医院,于是才引进私有资本进入NHS体系,帮助政府重建医院。
这种政府部门与私有资本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服务的模式,日后逐渐演变为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并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借鉴。可长期以来,私有资本“逐利性”和医疗服务公益性之间的取舍争议,始终未歇。
David Nicholson表示,很难说公立医疗机构和私立医疗机构,哪个更好或者哪个更坏。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某些环节,利用市场的力量可能会比较有效;如果政府引导有方,私立医疗机构也会注重医疗服务的公共价值。
在David Nicholson看来,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在于医疗机构不仅仅救治上门求诊的病人,也从事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等有利于公众健康的工作。而NHS体系想做的,是为医疗机构提供动力,促使它们更加关注公众健康。
David Nicholson也提醒,至今没有证据表明,完全引入市场机制就能使医疗体系更有效率。而那些完全将医疗领域放开市场竞争的国家,也没有解决好医疗服务面临的诸多问题。对于市场化改革,NHS体系的态度是只在“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范畴引入市场的力量,在利用市场的同时,把控全局,也控制着市场。
在英格兰地区NHS首席运营官的位置上,David Nicholson前后工作了8年。
在8年间,他历经了三任首相和五任卫生国务大臣的递嬗。在政治权力更迭和政策路线的变动中,作为攸关民生的医疗服务体系负责人,要怎么样维持系统的稳定性?
David Nicholson告诉财新记者,任何一个国家的医疗体系改革都带有政治属性,每一次有新的政府或新的大臣上台时,他都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向政治人物解释NHS运作的细节和逻辑,回应政治人物对NHS体系的种种质疑或提出的挑战,“我40%的工作时间,大概都花在这上面了”。而如何在政府更迭中执行改革、又维持服务系统的稳定性,是他的工作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
中国医改应保持开放心态
曾任英格兰地区NHS系统管理总监的毕马威全球医疗行业主席Mark Britnell在比较中国和世界上其他24个国家的医疗体系时认为,“总的来说,中国的医疗改革是全世界最大的医疗改革,并且也取得了一些实质上的成功。”
但Mark Britnell在其著作《寻找完善的医疗体系》中也指出,中国的医疗卫生支出仅占GDP的5.6%,比金砖五国的其他四个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都要低。
在医疗卫生支出中,政府支出虽从2005年的39%上升到了2012年的56%,但仍有44%是由私人出资,这其中超过3/4是由现款支付的。与此同时,“私人保险仅仅覆盖了医保的3%,政府支出在医院收入中的所占比例低于10%。个人仍然可能因为疾病陷入巨大的经济压力。
此外,据Mark Britnell所做的调查显示,中国家庭“灾难性的医疗支出事件”(根据世卫组织的定义,这意味着在基本支出之外,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占了其收入的40%以上),在2003年至2011年间并未减少。总的来看,估计中国家庭平均有13%的支出用于医疗。
有评论者认为,医疗支出的预期开销偏高,是中国家庭消费中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比重偏低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这造成了中国需依赖出口带动、而非内需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Mark Britnell认为:“中国需要重新平衡这种趋势,使得经济增长更加可持续,并使经济发展的红利能为全社会所享受。”
“总的来说,中国的医疗改革是全世界最大的医疗改革,并且也取得了一些实质上的成功。”Mark Britnell表示,中国医改共包括医改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公立医院改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3年多的时间里,中国政府的医疗支出耗资1250亿美元。
其中,医保覆盖率有很大的扩张,从2006年45%增加到了2011年的95%,涵盖了99%的中国乡村人口。改革也使得中国医院的床位使用率,从2003年的36%上升到了2011年的88%。但Mark Britnell认为,“尽管保险范围扩大了,但力度并不够,除去各种形式的医保覆盖,病人仍然需要支付大约一半的医疗费用。当然这也包括医院涨价的因素。”
Mark Britnell认为,像很多国家一样,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医务人员缺口。广大农村地区虽然实现了医保覆盖,但农村却没有足够的医生。
他认为,使用临床路径来提高医疗的效率和质量,在中国才刚刚起步。即便中国政府在2014年允许了外资全资办医,但因为有政府的介入和严格监管,目前许多具体落实细则尚待出台。
“中国有钱、也有动力去扩大医保覆盖,但是中国需要仔细考虑一下如何发展医保的容量和能力。中国若想让医改可持续,就需要像发展经济一样,保持开放的心态,借鉴国际经验。”Mark Britnell说。

引流袋   尿袋  集尿袋 防逆流引流袋 抗返流引流袋 精密计量引流袋 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网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